太阳3娱乐
本文转自:新疆日报
□张蓓
“2002年的第一场雪,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……”在2024年的雪落下之前,关于刀郎巡回演唱会的话题热度不断升温。当这首20年前风靡全国大街小巷的歌曲再次响起,无论是舞台上的刀郎,还是演唱会现场的观众,抑或是屏幕前的网友,都难掩激动感慨之情。
在瞬息万变的时代,历经20年仍然能够穿越时空引起共鸣的音乐,无疑是有生命力的。而这生命力来自何处?或许从刀郎的汗水与泪水、歌迷的合唱与“陪哭”中能找到答案。
作为创作型歌手,刀郎的音乐才华有目共睹。当《2002年的第一场雪》专辑横空出世,国内乐坛惊叹又要刮起“西北风”了。然而刀郎并非年少成名,而是四处辗转经历了生活的积淀,在新疆深深地扎下根来,充分汲取各民族音乐养分,创作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。如果说“天赋”这颗种子要在多重养分的滋养下,才会生发成“才华”,那么刀郎这种根扎得下去、心沉得下来的创作态度,正是催化才华爆发的关键。
在他受欢迎的那些歌曲里,有萨它尔忧伤的声音,也有弹拨尔欢快的伴奏;有民间叙事长诗中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爱情故事,也有乌鲁木齐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,词曲中处处透露着他在新疆深入民间采风的印记。笔者对刀郎作品《沙枣花儿香》里的一句歌词印象颇深:“一朵深红的玫瑰插在苍苍的白发上,她的歌声多么清亮”,让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,生动形象地跃然眼前。如若不是骑着马儿走过昆仑山脚下的小村庄,又怎能捕捉到这生活中的动人一幕,并把它定格成诗、谱写入曲。
而刀郎演唱会现场,观众的万人合唱更是对这种创作态度的肯定。有丰富人生经历的创作者很多,但能把个人经历以及采风获得的故事创作成受人喜爱、引发共鸣的音乐作品,则需要在极强的共情能力之外,跳出个人局限,见众生百相,见天地万物,否则创作难免沦为自怜自哀的怨叹。
文艺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,也不是镜中观花,要想文艺作品生命常青,须得踏踏实实地走到大众的喜乐哀愁中去。在急于分辨“高雅”还是“通俗”之前,创作者把“文艺创作源于谁、为了谁”这个根本问题回答好了才是关键。